“滴水之恩009配资,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可以说是刻在咱们的民族骨子里的基因。
这种感恩报恩的情感,如果是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下传承而来的,就会更显得弥足珍贵了。那时,解放军与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情让多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我军送布鞋、藏伤员、带小路。
被帮助的官兵们后来有人为革命捐躯,有人带着战友的热血继续为人民服务,但是大家心里都穿着一本“感恩账”,总是要回去寻一寻当年的恩人的。
在这其中就流传着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说是一位建国后已经当上民政部部长的程子华同志,六次寻找当年救下数千红军,保护了革命火种的人民英雄。
但是,直到这位英雄临终前,也没有重新再见到程子华同志与红二十五军。这里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看。
1.红25军的长征之旅展开剩余91%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
时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的刘华清后来回忆道:“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计划是秘密出发的,所以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红25军决定战略转移是花山寨会议的结果,此次大会依照中央的指示组成了程子华为军长,吴焕先为政治委员,徐海东为副军长的“神仙阵容”。
1934年12月4日,长征中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的叫河一带,准备去到五里川、朱阳关,进入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陕南地带。
此时,部队领导得到情报称,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已经占领了五里川和朱阳关;与此同时,尾随的五个旅的敌军也仅仅距离我军35公里远;而在红军左右两侧,敌人四十四师和九十五师也分别向卢氏逼近。
毫无疑问,如果此时,不抢在敌人面前突围,红二十五军必然遭受灭顶之灾。军长程子华、吴焕先和程子华再商议后决定,当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寻找偏僻的小道,绕过五里川和朱阳关后,再向陕南进发。
此时,“小道该怎么找?通往陕南的路在何方?”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红二十五军出发寻找带路群众时,新的问题产生了。
卢氏一带因长期遭受土匪洗劫,加之敌人反动的欺骗性宣传的缘故,大多数群众被要挟进入地主武装的围寨,这就导致部队和熟悉路况的群众根本无法取得有效的联系。在此情况之下,随着夜幕渐渐降临,红二十五军派出的多路侦察队均失望而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官兵们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一位名叫陈延贤的货郎冒着生命危险与红军取得了联系。
出生于1911年的陈延贤是山西晋城人,他在兄妹六人中排行老三。家里吃饭的嘴多,加上外边兵荒马乱的局面使得其生活十分困难。
在此情况之下,陈延贤不到14岁就开始从事下井挖盐和挑担贩盐的工作了。机缘巧合之下,陈延贤来到了卢氏一带走街串巷做起了货郎买卖,后来就在此处落脚了。
后来其在一家蛋糕店做起了挑担货郎的工作,每日游走四乡叫卖糕点,因此对豫陕交界的道路比较熟悉。经过与红军的攀谈,他还是程子华军长的老乡呢。
2.英雄相惜与带路往事红25军踏上长征之路时,除了徐海东等几位年龄稍大些的部队首长之外,绝大多数的营、连级指挥员年龄都在18岁以下,而战士们更是普遍只有十三四岁。
彼时,军长程子华只有29岁,军政委吴焕先只有27岁,就连年龄稍大的副军长徐海东也仅仅只有33岁,时任政治部组织科长的刘华清还不到18岁。
当时,红军侦查员们在横涧大干集上买东西,侦查员们的公平买卖、和蔼可亲的形象颠覆了陈延贤对“穿军装的人”的认知,并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延贤顿时被这群身着褴褛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娃娃兵们深深感动,在了解其需要寻路突围后,迅速与其取得联系,决定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
他向红二十五军指出了一条经过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文峪,沿洛河南岸,过龙驹、黑沟、徐家,进入官坡、兰草的一条极为隐蔽的入陕小路。
为了迷惑敌人,军领导决定先派手枪团到朱阳关一带张贴标语,在此虚张声势,造出要此处突围的假象。而后,主力部队则由陈延贤带路,于12月5日凌晨趁夜色从叫河出发向西挺近。
为了防止敌人设伏,副军长徐海东亲率先遣队开路,并派遣李金德、吕清两位连长率部从山脊进军,居高临下,掩护主力部队西行。
经过三天三夜的翻山越岭,陈延贤终于带领红二十五军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随后,红二十五军进入了陕西商洛地区,创建了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而这块根据地是中国革命低潮时期,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创建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
再后来,红二十五军孤军奋战,历经十多个月,转战万里,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但是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
2004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要说红二十五军面临的最艰难的时刻,那就是1934年年末转进商洛的时候。敌军呈包围之势,甚至控制了入陕的主要道路,多亏了一位货郎,红军才突破了敌人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位货郎就是陈延贤。陈延贤的贡献可谓是巨大的,但是在临别时,当程子华军长代表红二十五军要给陈延贤重谢时,他却毅然地拒绝了。卢氏县委党委党史办科长牛爱民接受采访时说道:
“陈延贤给红军带了三天三夜的路,走出了几百里高山峡谷,红二十五军对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乡感激涕零。临别时,红军首相们拉着这位货郎的手依依不舍,并送上了200元大洋。
可是陈延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份大礼,于是,军长程子华和吴焕先找来纸笔,写上了字,并盖上了大红印章,恭敬地递给陈延贤,说他为红军立了大功,从今天起,陈延贤就是共产党的人了。”但是二人不知,这一别竟是生离死别。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据史料记载,陈延贤回家当天,县民团就听说了陈延贤为红军带路的是,将他押到了卢氏县城隍庙,对他严刑拷打了三天三夜,他是只字未提。
1940年前后,陈延贤迎娶了一位晋城的姑娘为妻,随后便回到卢氏县盖了两间土房。其便将程子华和吴焕先写的那张纸条塞在屋梁缝中保存下来。
陈延贤的儿女表示:“父亲不识字,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也不敢叫别人看。听父亲说,后来日军到了卢氏烧杀抢掠,藏着纸条的房子被毁了,纸条也找不到了。”
1947年,解放军首次解放卢氏县城,不久撤离。彼时陈延贤继续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解放军保存布匹等军用物资。解放后,陈延贤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干起了售货员的老本行。
但是,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没有忘记这位救命恩人。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担任山西省省委书记时曾6次派人到晋城寻找,刘华清也曾到河北寻找,均没有得到结果。
原来,当时陈延贤浓重的山西口音把“陈延贤”说成了“陈延献”。其实他当时就在卢氏县卖盐和酱油。
1983年,经过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人员把搜寻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后才得知了陈延贤的具体住址,但是陈延贤已经重病卧床了,不过程子华等军队将领却因军务繁忙无法抽身探望,。
次年正月十二日,73岁高龄的陈延贤寿终正寝。当获悉陈延贤坎坷的人生遭遇以及病故的消息后,程子华和刘华清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据陈延贤的儿女回忆,当年陈延贤冒险为红军带路的原因,除了被红军的军纪打动外,外有就是时任军长程子华的一句“老乡,您受苦了。”这句抚慰话,让陈延贤记了一辈子。
据说陈延贤临终前,还不忘曾经为红军带路的事,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人民英雄的功绩,1996年3月,卢氏县委、县政府将他安葬在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里,位于卢氏县城东北方向的一个小山坡上。墓碑正面写着“陈廷贤之墓”,上方是一颗鲜艳的红五星,背面镌刻着他的生卒年月和为红25军带路的英雄事迹。
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陈廷贤的事迹以300字的篇幅被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军史》,他也因此成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参考文献: [1]刘思源.1934—1935年红25军在陕西蓝田革命活动历史考察[J].党史博采,2022,(14):26-28. [2]郭红敏,王民.河南一货郎成为三千红军的救命恩人[J].乡音,2016,(09):44-46. [3]白旭东.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J].中国老区建设,2018,(10):58. [4]李敏,程常乐,王永坤.军史布衣第一人[N].山西科技报,2000-12-16(006). [5]刘华清.孤军北上——追忆红25军的长征[J].军事历史,2006,(07):4-13.发布于:河南省玖富智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